高新区政府信息公开专栏 >> 吉林高新区管委会办公室 >> 政府信息公开基础平台

索  引 号: 112202004126547645/2022-00490
分  类: 统计 ; 通报
发文机关: 吉林高新区管委会
成文日期: 2022年01月13日
标      题: 2020年吉林高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文字号:
发布日期: 2022年01月13日
索  引 号: 112202004126547645/2022-00490 分  类: 统计 ; 通报
发文机关: 吉林高新区管委会 成文日期: 2022年01月13日
标      题: 2020年吉林高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文字号: 发布日期: 2022年01月13日

2020年吉林高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0年,吉林高新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十九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及国务院《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20年〕7号),锐意改革,奋起跨越,在2019年新公布的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中,吉林高新区上升10个位次,在“2019年度全省开发区营商环境评价”中,吉林高新区位列第2名。高新区正在积累优势,加注力量,各项事业呈现高质量发展态势。

一、国民经济

(一)经济总量

2020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1.7亿元,比上年下降3.1%。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0.8亿元,增长2.7%;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28.4亿元,下降2.1%;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42.5亿元,下降4%。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关系由上年的1.1:39.6:59.3调整为0.8:41.5:57.7,第三产业比重提升1.6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区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5182元[2],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9450美元。

(二)财政收支

全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1.5亿元,比上年下降3.59%;区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0亿元,下降7.41%。全区一般公共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5.5亿元,下降11.93%;一般公共预算地方级财政收入完成5.2亿元,下降14.75%。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支出3.4亿元,下降2.86%。

(三)农业

全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0.68亿元,比上年增长4.5%。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4883公顷,比上年下降3%。其中:水稻种植面积1689公顷,下降7.6%;玉米种植面积2998公顷,下降6.5%。

全年粮食总产量33091吨,比上年增长20.6%。其中:水稻产量14508吨,下降2.3%;玉米产量18583吨,增长47.8%。

全年猪牛羊禽肉类总产量1465吨,同比增长20.5%。其中:猪肉产量289吨,比上年下降32.8%;牛肉产量16吨,增长150%;羊肉产量6吨,增长50%;禽肉产量1149吨,增长26.8%。禽蛋产量20吨,下降50%。生牛奶产量40吨。年末生猪存栏6793头,增长45.1%;全年生猪出栏3850头,增长7.3%。

(四)工业

2020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80.5亿元,比上年下降9.5%,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20.4亿元,增长14.6%。七大行业中二升五降,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下降34.0%,能源行业下降4.7%,轻纺行业下降17.5%,医药健康行业下降27.3%,汽车及配件制造行业下降10.4%,机械加工及制造业下降23.2%,电子行业增长0.06%。

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86.1亿元,比上年下降13.0%,利润总额-5.2亿元,较上年减亏6.2亿元。

2020年全区战新企业共15户,战略新兴产品总产值为34.0亿元,较上年下降8.9%。

2020年全区18户规上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34.0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46.2%。比上年增加2.6个百分点。

重点产品中,汽车零部件汽车轮毂、啤酒、农副产品水泥等产品产量同比增加,汽车、医药大输液、降糖舒,咽炎片等产品产量同比减少。

(五)建筑业

全年全区资质建筑业总产值6.7亿元,比上年下降23.7%。房屋施工面积8785平方米,竣工面积5130平方米。建筑业企业共签订合同额8.9亿元,其中:本年新签合同额占比83%。

(六)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45.9%[4]。5000万元及以上在建项目22个,其中:亿元以上在建项目17个。三次产业投资比例为0:32.1:67.9,其中: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的比重为32.1%,房地产投资占比65.5%,基础设施投资占比2.5%,其他投资/%。

全区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增长101.18%,其中:住宅投资增长86.8%。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226.1%,其中:住宅销售面积增长264.0%。商品房销售额增长270.5%。

(七)国内贸易

全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1.3 亿元,比上年下降13.7%。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下降14.6%,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5.9 %,批发、零售业零售额下降12.2%,住宿业、餐饮业零售额下降23.9%。

(八)招商引资

2020年新签约3000万元以上招商引资项目17项,合同引资额256.86亿元;当年签约当年开工3000万元以上招商引资项目13项。

2020年实际利用外资项目1个,实际利用外资3150万美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49.27亿元,同比增长30%。

(九)对外经济贸易

2020年(1-8月份)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56865.05万元,同比增长-24.01%,其中出口41783.85万元,同比增长-14.86%,进口15081.2万元,同比增长-41.44%。

(十)服务业

2020年,全区规上服务业完成营业收入6.5亿元,比上年增速2.96 %,分行业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完成1.3亿元,增速26.42 %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服务业3.7亿元,增速0.5 %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0.4亿元,下降10.69%;租赁和商务服务业0.7亿元,下降8.73 %;卫生行业完成0.3亿元,增长3.24 %。

   二、社会发展

(一)科技

2020年,吉林高新区财政科技支出2659万元,同比增长13%。企业内部研发经费收入占营业收入比例达到1.1%,比2019年提高0.15个百分点。2020年,48户企业纳入科技型中小企业库;成功认定省高新技术企业20户,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1户,比2019年增长30.8%;认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1户,认定省科技“小巨人”企业2户,全区科技“小巨人”企业总计15户。2020年全区研发经费加计扣除额度2700万元。

吉林高新区现有各类研发机构73个。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4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8个、省级科技创新中心4个、院士工作站3个。2020年,全区“双创”载体新增入驻企业96户。目前,吉林高新区拥有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15个,其中国家级6个,省级6个,创业孵化总面积近18万平方米,在孵企业400余个,在孵科技项目近200项,涵盖技术研发、企业孵化、产业化开发的全链条孵化框架体系初步搭建形成。

(二)教育

年末全区共有幼儿园19所(含双语幼儿园6所)、幼儿教师407名、在园儿童2593名;小学2所、小学教师78名、小学生728名;普通中学1所,教师216名、学生3100名。

(三)卫生

年末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全区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04所,其中:医院7所,全区卫生技术人员613人,其中医生245人。

(五)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年实施基础设施工程10项,工程总造价1.57亿元。在北区建设了纬三路、纬七路、烟达木西一街和创业一街,打通经八路南端路段,补齐了路网短板。在南区实施了三亚路、台北路改造工程,修缮了路面和管线,增设了停车位,改变了道路面貌,增加了商业氛围。完成光明新村老旧小区改造任务,共改造28栋楼,利益2145户居民。同时,积极推动低效用地盘活和项目用地征收拆迁工作,重点推进了白山大桥、景山街、南山街东棚户区改造、铁路西环线、高新大路、经一路等重点拆迁项目,全年完成了12.52公顷土地的收储工作。

三、人民生活

(一)人口

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11.1万人,其中:高新街道8.8万人,新北街道2.3万人。2020年,出生人口1186人,死亡人口506人,人口出生率10.62‰,死亡率4.53‰,人口自然增长率6.09‰。

(二)就业

31户重点企业开展了企业用工动态监测,保障企业疫情期间用工;开展了“十五分钟就业服务圈”活动,登记招聘单位29个,岗位1094个;全年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共16场,212家用人单位参会,提供用工岗位1048个;建立3个农村信息超市,开展了送岗位下乡活动;全年共开发就业岗位3089个;城镇新增就业人员2761人,完成任务2173人的127.06%,位于全市之首;失业人员再就业达502人,完成当年指标400人的125%,城镇登记失业率3.37%,处于全市较低水平。

(三)生活与保障

全年全区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027元,增长2.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35元,增长7.7%。

2020年高新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总人数达13960人,其中,正常缴费7703人,特殊人群748人,领取待遇6257人。2020年全区城居保扩大参保范围新参保154人。

   高新区有1009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其中:城市低保374户531人,农村低保281户478人;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支出681万元,其中城市低保463万元,农村低保218万元。全区特困人员现有76人,其中:城市特困人员7人,农村特困人员69人。目前累计发放特困供养金67.5万元。

全年全区登记民办非企业50个。

(四)资源和环境

全年全区大气主要污染物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41.0微克/立方米;全年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3.6%。全年化学需氧量48.4吨,二氧化碳排放量13.4万吨。

2020年规上工业用电量49429.90 万千瓦时,同比下降7.1%,规上综合能源消费量486452.88 吨标准煤,同比下降10.6%。

说明:

[1]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吉林省统计局对各地区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等相关指标的历史数据进行了修订。本公报中涉及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和以地区生产总值为分母计算的强度指标均以反馈修订后的2018年数据为基数。

[2]见说明[1]。(2020年平均汇率6.8974)

[3]高技术产业包括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信息化学品制造业。

[4]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和统计数据核查结果,对2019年固定资产投资数据进行了调整修定。

资料来源:本公报中财政数据来自区财政局;城镇新增就业、登记失业率来自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生活救助资金、城乡低保等数据来自区民政局;教育数据来自区教育局;卫生数据来自区卫生健康委员会;科技数据来自区科技局;环境监测数据来自区生态环境局高新分局;招商引资数据来自区商务局;城市建设和市政公用事业数据来自区住建局;其他数据均来自区统计局。